楊潤雄公布改革通識科,引起坊間大量的討論及互罵,反對聲音咒罵有關決定謀殺了通識科、政治凌駕教育、表示遺憾等,贊成一方就說通識科「被污名化」,課程設計及教材本身出了問題,所以必須改革。在雙方的罵戰中,都只是停留於喊口號式對罵,非常表面。
俗語說:Put yourself in someone's shoes。要討論這個問題,首先我們必須了解:為甚麼通識科多次被內地官媒及建制派批評?為甚麼今日的通識科,會搞到香港政府這樣頭痛?為甚麼不是修改課程內容,而是大量刪減?
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,但只要我舉一個例子,大家就會明白。請看以下一條簡單問題:
“「香港是一個清潔的城市。」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看法?解釋你的答案。”
你覺得這條問題有「問題」嗎?普通人當然覺得沒有問題,但在從政者的角度,就是一條很高風險的問題了!
先看從政者覺得舒服的答案A:”我在很大程度同意香港是一個清潔的城市,香港政府有良好的管治效能,XXX部門會XXX,執法部門也有很好的XXX效率,對於亂扔垃圾的人會XXX,最重要是香港市民有很好的素質,從小教育就很XXX,養成XXX的習慣;當然有意見指出,香港不算是是一個清潔的城市,因為XXX,不過根據XXX資料顯示,其實情況是XXX的。所以我很大程度同意香港是一個清潔的城市的看法。“
應該好似冇乜問題?但在1000個答案之中,竟然有1個深黃的答案B,被從政者看到了,嚇到跌咗落地:”我在很大程度不同意香港是一個清潔的城市。香港人本來是很清潔的,但由於近年很多自由行到香港旅遊,以及國內人移民到香港,他們從小就養成XXX的習慣,都很XXX,他們會將垃圾XXX,結果搞到香港XXX.....所以我覺得香港本來是清潔的城市,但因為XXX來到香港之後,就不清潔了。“ (帶頭盔聲明:我當然不同意答案B的講法,這只是一個方便大家明白的例子,為何政府會因為通識科嚇到跌咗落地)
Put yourself in someone's shoes:如果你是教育局局長,你可以點搞答案B的人?
方法一:炒咗教授答案B的老師。
方法二:加強教材審批,全部教材只有答案A,不可以有答案B,諗下都唔准。
方法三:本來著重訓練學生「批判思考」的方向,要盡量避免,否則批判到我,點算?
方法四:解決不了問題,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,或將問題消滅,就沒有問題了。所以必須將課程內容大幅刪減,帶出思考模式的教材,全部不能出現,特別是「今日香港」和「現代中國」兩個單元,只能出現100%肯定答案的填充題,例如只可以問:香港在哪一年回歸中國?香港的第一任特首是誰?如果變成這些問題,就唔會出現預期之外的答案,官員就唔會嚇到跌咗落地。至於獨立專題研究IES,任由考生點寫,冇人能夠預測考生的答案,當然冇得留低。
所以大家應該明白,政府在通識科的改革上,遇到的難處是甚麼,到底是如何思考。